“产”与“教”的有机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其核心就是要有效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本届43项产教融合类获奖成果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改革创新,针对当前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亟待破解的核心问题,如:产教融合缺乏长效机制,企业参与度不深;缺乏有效载体,融合路径不畅;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教学环境与企业真实环境脱节;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职业院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等,开展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其所呈现的特色和亮点主要体现在以实体化运作为核心的机制体制创新、以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办学模式改革、以标准为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专业改革五个方面。
(一)聚焦机制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及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
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融合”的机制问题。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家层面通过顶层制度设计,鼓励各地方和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实施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及实体化运作职教集团(联盟)。在产教融合类获奖成果中,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建设必然成为核心议题,其中有10项成果的主题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或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成果开创性探索了“产教综合体”实体化运行机制,通过搭建股份制“3+3园区模式”双元育人平台,从三个方面有效解决了如何建、如何管的难题。一是以资产经营公司为桥梁开展股份制合作,打通政策瓶颈。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学校以设备、场地、品牌等入股,企业以资本、技术和订单入股,优化决策执行,保证政校企各方的平等话语权。二是股权结构组成多样化,降低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区域头部企业、风投资金等合作,基于多样化股权结构,采用轻资产和重资产两种股权类型,成立生产型、研发型、培训型三类股份制实体公司,分别与学校实训中心、研发中心、企业服务中心融合运行,通过明晰股权架构、设置股权下限和一票否决权等措施,平衡各方利益。三是健全实体化运行保障机制。成立产教融合理事会及公司董事会,出台《产教综合体人事薪酬管理实施意见》等19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方案,推动校企利益、制度、资源、文化、技术和人员的全面融合,疏通校企资源整合“堵点”,为构建良性互动产教关系提供了新样板。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以常铁校为主体,企业大学、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中国中车集团子企业和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1+1+1+N”紧密型实体化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常州中车培训有限公司作为共同体运营实体。同时,建立紧密、开放型产教融合共同体一体化运行机制,技术融合共建专业,人才融合共建教学团队,资源融合共建实训基地,文化融合共育工匠人才,推动企业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中车集团作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央企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以校企技术、人才、资源、文化融合为路径,搭平台、建机制、强措施,共建专业、共编教材、共创课程、共建基地、共培师资,保证产业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生产装备升级在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为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提供了范本。
宁津县人民政府统筹规划,主导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山东博尔特电梯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混合所有制学校——宁津电梯学校,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和学校同根共生、资源共享”的厂校一体化育人改革方案。
(二)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
作为破解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紧难题的重要举措,现代学徒制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形态,在各职业院校广泛实施,推动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从“西方舶来”到“本土创新”的跨越,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
在43项获奖成果中,共有8项成果的主题为现代学徒制。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完成的成果聚焦探索适应现代产业技术特征、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系统阐释了现代学徒制匹配现代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学理逻辑,构建了现代产业一线员工从业能力形成模型,研发了基于现代产业从业能力特征的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技术,设计了体现现代产业技术特征的师傅教学法,形成了以师徒关系制度化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成果揭示了现代学徒制服务现代产业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回答了“现代学徒制以何、如何应用于现代产业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为我国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学理基础。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新理念和“精准匹配、一岗一案、多样成才”的现代学徒培养新路径,推动现代学徒制实现了由“一校一企”向“集团化协同”转变,形成“集团化”组织优势,健全决策、管理、执行“三层级”学徒制运行管理架构,推动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保障学徒制可持续发展;由“单个专业”向“集群化发展”转变,形成“集群化”资源优势,对接西南地区“铁公水空”交通建设需求,重点打造4个交通土建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化协同育人新格局;由“单一供给”向“多样化培养”转变,形成“多样化”育人优势,融入交通土建“八大员”岗位标准,实施“一岗一案”的多样化现代学徒培养,满足企业多岗位的人才需求。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牵头的成果针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组织系统、资源条件、运行规则、评估体系“四缺失”问题,打造了以政府主导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太仓模式。成果构建了政企校行四方共同体,以各项合约化规则规范多方行为,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引领、学校支撑、行会服务,四方深度融合,聚焦素质培养,实施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成果形成了学徒培养校企协同整体解决方案。学校促成政府牵头成立职教集团,出台“政府津贴+项目补贴+资源共享”组合激励措施,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中荣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学徒制试点,实施车间班组长“村干部培养计划”;制定《学徒薪酬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定岗强基—轮岗提能—晋岗增值”三阶递进学徒培养路径,让学徒待遇有保障、成长有通道;制定《企业导师激励办法》,明确导师可享受与带徒成效挂钩的学校课酬、企业补贴、政府津贴等待遇;制定《双主体协同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畅通招生招工、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岗位认证等渠道,专设学徒培养科与管理专员,全程负责师傅聘任、岗位设置、生产协调、教学监督等。
(三)聚焦办学模式改革,广泛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实践
产业学院是一种创新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是推动松散型校企合作关系逐步走向深度、实质性融合的重要载体。我国高职院校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相关方面的探索实践。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正式写入国家文件,成为促进产教融合的国家策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企业与高职院校实质性紧密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正在成为一种热潮和模式创新。
在43项获奖成果中,有3项以“产业学院”为主题,而在具体成果内容中,将产业学院作为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的成果达到10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悦达纺织产业学院,首创了产业学院利益内循环运行模式。学校投入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师资、教学经费,企业投入生产实训设备、资金,按比例占股,办学收益全部投入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形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创新等利益共享、办学和社会服务收益内循环,通过这种办学利益内循环市场化运行模式,实施双主体办学、五融合发展,突破了双主体办学利益制衡瓶颈,促进了产业学院长期稳定高效发展,实现了由产教结合到产教深度融合的转变。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牵头的成果提炼出“以时间造空间”的产业学院办学理念,即人员互聘、场地共用、项目共享、技术共研,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岗位技能,相应地减少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时长,缩短了学生成才时间,同时,企业提供场地让师生进行实践锻炼,扩大了中职学校的教学场域和空间。秉持“对接产业、服务企业、校企共育”理念,逐步打造出以“三界协同”+“三链对接”+“三源共享”为特色的“嵌入式”(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互相嵌套,多方紧密融合)中职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有效地满足了产业链所需人才的精准、精细和精益化要求。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行业领军医院、企业共建9个健康产业学院,将产业学院作为实体化运行的基础单位纳入职教集团管理,各产业学院合作方(企业、学校)共同组建集团理事会,与监事会(行业)和集团指导委员会(政府)共同构建“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集团化治理体系,为产业学院发展聚合政策、资金、基地、专家、平台、转化和市场资源等,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推进合作治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四)聚焦“五个对接”,强化标准建设及其引领作用
标准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行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参与不足而导致的职业院校教学标准更新不及时、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困扰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标准链”,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各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天津大学牵头,与包括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企业等15家单位共同探索形成了“多元接续”的职业教育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成果针对企业标准对接教学标准的关键节点,设计了基于国家标准的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学校通过牵头联盟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合研发企业需求端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组织龙头企业和龙头院校牵头研发体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需求的专业建设标准;以“产业链—教育链”为纽带,指导联盟院校与企业联合,基于自身办学基础和企业需求,开发基于“工厂生产模式”的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标准、基于项目化管理和真实生产环境的实习实训标准,打造“职业标准—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多元接续、周期更迭的标准开发体系,推动技术标准向教育标准的高质量持续转化,实现联盟内“龙头院校—试点院校—辐射院校”整体提升。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与雅戈尔、太平鸟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发了“懂市场+善电商+通物流+会管理”德技并修的新零售人才培养标准并公开发布,在新零售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实现了新零售人才培养质量“有章可循”。同时,成果紧跟区域产业新零售岗位变化,对专业方向、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进行动态调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以岗定标”新零售人才培养范式,增强了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特色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适应性。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完成的成果完善了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技术发展新趋势,确定高职7个食品专业内涵和属性定位,提升专业教学标准应用规范和区分。实施标准“迭代优化”,融合食品加工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解决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问题;同时,推动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改革,遵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以“专业标准+职业素养+技能培养+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目标和手段,三校联合头部企业共同确定了新的岗位能力和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聚焦专业和课程改革,探索专业(群)发展新模式
推动专业建设改革、将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核心,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深处则是课程改革。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课程改革是深化产教融合在教学层面的核心内容与最重要的抓手,这一点在43项获奖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几乎所有成果均涉及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成果以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拉动引领,以商流为先导、物流为核心、信息流为支撑、资金流为保障,形成了四流一体的专业群布局,打造了集战略定位、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组织生态为一体的33521物流管理专业群高水平系统解决方案。即:专业群“专精高”精准3定位;贯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3层次机制;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文化创新、国际输出5项服务功能的全价值输出;2治理:党建引领下专业群数字化治理及文化治理;1生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群与供应链产业生态共荣双赢、协同共生的生态化发展。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完成的成果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创新建筑类专业群建设理念,引入产教孪生,着力重构了建筑类三大专业集群、6个专业群、26个专业的新型结构体系,搭建了“有效冗余、泛在共享”的专业群网状模块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子生态系统,“二维多梯、产教一体”体系化的教师发展子生态系统和“分类分层、集成递进”人才成长与技术技能创新的子生态系统,建设基于建筑产品工作过程的孪生课程体系、基于工作标准的孪生教学标准、基于工作情境的孪生专业课程、基于工作项目的孪生学习项目、基于现场资源的孪生教学资源、基于现场技术的孪生技能平台、基于企业团队的孪生教师团队、基于企业员工的孪生学徒,一体化构建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相互依存、共同提升、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专业群生态系统。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与CQC合资的中认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纽带,专业群与165家电子行业典型企业开展多维、多向合作,构建产教协同“微生态”。通过生态圈企业,把握岗位技术复合趋势,动态优化专业群构成,形成“设计→制造→检测→集成→运维”专业链,建立“企业→专业→课堂→学生”快速传导链路;依据智能升级、精益生产需求,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加强新技术应用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升级专业平台和专业模块课程,构建“技术+质量”课程体系,系统解决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